《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李镇西对于一直坚守在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来说肯定是如雷贯耳的。中国教育界一直有“南李北魏”之说,“北魏”是魏书生老师,“南李”就是李镇西老师,他们是在中国班主任这个团体中做的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这两位老师对于我来说无疑就是传奇人物,是高高在上的,是很多班主任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几年前魏书生老师来周口讲学,我有幸见到了魏老师本人,得以近距离感受魏老师的风采。听了魏老师的讲座后收获很多,所以在我班主任工作的前几年里受魏书生老师影响比较大。
学校发给每位老师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我就是从读《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才开始接触李镇西老师的,从读第一章开始,我就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存在让我有一直读下去的欲望。我本身也是做班主任的,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讲的一些案例我能感同身受,他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技巧我感觉很实用也很好用。
每当我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的时候,都会被书里充斥满李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包容所感动。整本书的词汇并不华丽,质朴中透出从容,我读起来很感动也很舒服,李老师就像是坐在对面把他与学生的故事和他的带班方法娓娓道来,感觉自己就像亲身去经历一般,会随着李老师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这是我第一次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也是第一次从书中见识到李镇西老师的带班之道,更是第一次读一本反反复复读的书,就是这个第一次,我就开始崇拜起来李镇西老师,我感觉他的带班理念和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就把李镇西老师当成我的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
从读《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开始,到关注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镇西茶馆》,还到经常阅读李老师写的文章,李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不断的丰满,让我认识到李镇西老师不再是高高在神坛上的教育专家,他只是一个充满着爱的普通人。就像他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书名一样,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爱心与教育的践行者,他真心爱他带的每届学生,他的每届学生都真心爱他,就是这样,他成为了一个天天沐浴在“爱河”里的人,他很幸福,他的学生们同样也很幸福。我很佩服李镇西老师为学生的付出,我更羡慕李镇西老师能如此收获学生更多的爱,在他们彼此爱的滋润下的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一个个都学有所成。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之间所构成的画面在书中一幅幅呈现,很唯美就像一首首诗,他所带班级的效果很动人能直击我们的内心深处,他向所有人证明耐心等待也可以花开灿漫,给我带来冲击和震撼。
老师有爱,爱心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不可缺少的,班主任更不用说,他们的爱会更具体会更彻底。我的班主任工作已步入第八个年头,我自诩很爱我的学生。我每天早早到校,晚上很晚才回家,学生一犯错就严厉批评,不允许学生有一丝松懈,一发现学生苗头不对就开始不停的做思想工作,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下过狠手,回家反思,停课,罚站,罚抄写我都干过。我跟班很紧,甚至一节课要转好几遍,学生的神经和我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我是爱我的学生的,我和他们的家长一样,都希望他们能实现理想,最后有个灿烂的人生,最起码我认为我做过的种种是为他们好的,所以我做起来是理直气壮的。
读《做最好的班主任》让我能更明白怎样去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对学生充满爱,但爱的方式不同,所求得结果就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爱自己的老师,只是我们的感受方式不同,所感受的结果也不一样。近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始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位置,像家人朋友一样,不以年龄为鸿沟,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会多想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爱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施人于爱,人人爱你,这是相互的。你对学生的爱,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才会爱你。在班级管理上我做出一些改变: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无语;多了些行动,少了些要求;多了些思考,少了些威逼;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迫;多一些自主,少了些命令。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有效果的,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感受到学生对我多一份依恋,多一份爱;也感觉到班级的氛围更加和谐了,同学们之间更加亲密了,班级更像一个大家庭了。这些改变是我想不到,给我感触很大,你付出学生多少,学生能理解你,学生懂爱,会回馈你。在这种有爱的势头之下,我的工作开展更加如鱼得水,明显感觉我的人生的轨迹悄悄改变方向。
读了《做最好的班主任》后,通过学习,不仅改变我的工作方式,最大的收获是我和学生们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自从我改变了自己心态和工作方法后,我发现学生和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度更高了,我在学生心中的话语权加重了,再和学生沟通交流起来会更便捷了。爱真的很奇妙,在爱的熏陶下我的学生们更加懂事了,懂得欣赏爱,他他们懂得爱父母,懂得爱老师,懂得爱自己,懂得爱他人,班级更加团结了,集体荣誉感更强了,他们的学习更加努力了。英语李慧红老师在我面前说了很多次:“12班是我带过很不错的一个班,学生都很懂事,都很有本事。”这是李老师对班级学生成长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向他学习,我学会多思考,也学会了多总结,我也爱上了写作。我和学生沟通互相成长的问题时说过:“不是说我改变了能影响你们,或是说你们改变会影响我,我们之间的改变是互相促进,你们进步提高了,我也必定会进步提高,咱们双方的进步提高是步调一致的。”我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长了“本事”。
有一个插曲,一次听说李镇西老师要来淮阳讲课,我特意去年级把听课的名额争取过来,去淮阳时我还专门拿着《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一来是想近距离接触一下李镇西老师,目睹一下他的风采,二来是想让李镇西老师给我签一个名,最重要的是能面对面向李镇西老师学习来提高自己。可惜的是,我的想法落空了,那场讲座的到会专家与通知不符,李镇西老师没有来,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的。
李镇西老师把简单的事情做成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成不平凡,离不开他的爱心和包容,离不开他的耐心和坚持,这就是李镇西老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方法到不同人手里会形成不同效果。就像李镇西老师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千千万万个班主任之于李镇西,李镇西之于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成为第二个李镇西,只会涌现出更多的李镇西式的班主任老师。
我敬佩李镇西老师,我向他学习。同时,我会做好自己。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2今年暑假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 ……此处隐藏13364个字……神时,李镇西提出了“四心”:
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们要懂得儿童”
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
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应该说,所有的老师对“奉献之心”都有足够的认识,并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对“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责任之心”认识不够,特别是“拜小孩为老师”和“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和深沉的睿智。这“四心”给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级名师李镇西的十大教育感悟
1.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工厂产出标准化的产品,是其生产的成功;而学校若培养出模式化的“人才”,却是教育的失败。
2.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3.好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
4.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8今年暑假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
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在在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张超威的故事却让我久久忧虑不已,如果我碰到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我能有李老师那样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吗?说实话,我的爱心倒是有的,但是没有耐心,面对张超威这样的学生,发火不但没有用反而会把矛盾迅速升级。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再有,我自认为教育智慧不够。方法只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经验来自实践,只要我做个有心人,总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应对各种情况的经验,而且还要多读书,从教育专家那里学习教育的智慧。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
受到书中的启发,我通过网络搜寻了一些有关李镇西其他书籍的资料,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爱心与教育》,还浏览了李老师的博客《与青春同行》,下学期准备读一读他写的《心灵写诗》和《做最好的家长》等其他书籍。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老师教的是中学,我们教的是小学,他的方法我们未必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评判与超越。对于我而言,我要学的他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说: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和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做有思想的教师。思想的原野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思想家有思想的使命,普通人有思考的权利。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曾这样回忆马克思:“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我不是伟人,因而我的头脑不可能是“思想海洋”里的“军舰”;那么,就让我做一根芦苇吧,在心灵的湖畔迎风而立,呤唱着思想的歌谣……
文档为doc格式